北京胡同加速活化

2019-09-29 11:48:26 发现艺术家网

消失的胡同

  一提到北京,“胡同”便是绕不过去的话题,这些带有标志性的地段为北京城留下了太多记忆,每一条胡同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胡同掠影(图源网络)

  正是因为悠久的历史,胡同的存在也默默诉说着过去真实的故事:

  仅在上世纪40年代,北京的胡同就达到了3200多条,最多曾有6000余条。当然,随着时间流逝,一些胡同也慢慢消失了,胡同里的人也走了。据统计,1990年,北京剩下了2200条胡同,自那时起至今又消失了上千条,专家表示:“北京的胡同正以每年50多条的速度消失,相当于每周就有一条胡同消失。”

  胡同消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便是它们拥挤、低效率的居住模式已经不被北京这座迅速发展的城市所容纳,大家都爱住高层楼房,不仅方便干净,还很“洋气”,这些破旧的部分街巷成为了城市更新中的一部分牺牲品。

  后来,为了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人们开始重视这些胡同,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规划。

  单纯的保护原样并不可取,胡同里许多居民的生活条件都亟待改善,如何在保护原有胡同特色的前提下将胡同“活化”成为了近年的热点议题,政府、学校、企业、机构正在积极投身此类活动,致力于让胡同成为城市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将老胡同融入当代生活。

  今年,北京国际设计周东城分会场朝阳门站提出了“可持续社区”,这个关于胡同保护也是关于公共艺术的话题,近来成为热门话题,这也成为近五年来北京设计周的重要课题之一。2019年北京设计周,这是胡同里看“北京设计周”的第五个年头,我们通过四个典型范例观察到:在这五年里,胡同居民文化生活升级带来的效应正在被更多的人们所接收。

  27院儿:谁说大妈大爷不够潮?

  27院儿,在东城区内务部街27号,如今文艺气味儿很浓,也算得上是网红打卡地,但这不仅仅针对年轻人,而更多的是中老年人。在这里,“青年”和“老年”只不过是个名词,不管你岁数多大,都可以接上当代生活的轨道,释放自己的激情活力。

  北京ONE艺术创意团队自2016年开始成为这里的运营者,发挥年轻海归团队的动能,他们希望将艺术社区的概念引入公共文化空间。

  此外,北京ONE团队还在去年发起了“艺术共创”计划,以艺术为驱动力,自下而上地发现社会议题,并提出具有社会创新意义的解决方案。其中,“老好使shop”就探讨了一个老年人为主的社区营造议题。

  “老好使 shop”部分推荐单品

  “老好使 shop”里,货架上摆满“便宜好使”的生活货品,价格实惠,种类丰富。有的货架上的物品是经调研排名后的“老人最爱吃小零食”,还有一些货架上摆放着与老人们生活本质息息相关的物品:常给孙子孙女买的文具、骑自行车用的把套、手边离不开的药盒或保温壶。

  在“老好使shop”你还可以看见:假发、各种帽子、大码内衣、专属潮流杂志等,秉承“人人OK 我最OK”的口号,老年人不再被视为社会的剩余部分,在他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宝藏值得挖掘。

  “老好使”zine

  “老好使”的创作者,艺术小组“吃的Really Want”深入胡同社区内部,去爷爷奶奶家串们,和他们一起去郊区赶集,吃他们推荐的零食…最终用艺术的方式将一些被人忽视的细节提出来,将老人们的“有趣灵魂”呈现在“老好使”中。还有缝兜买糖、土法冲咖啡、家庭电影游园会等一系列活动,年轻人和老年人在这里“通电”了。

  翻看“老好使”zine,今天又是哪位老朋友登上头条?最近胡同又发生哪些新鲜事儿?

  你也可以穿上美美的衣服,来和胡同里的阿姨们在派对上跳舞。

  “北平派对”活动现场

  和胡同里的人们一起排练戏剧,泡茶、聊天、煮咖啡,织毛线。

  看胡同里大爷大妈的生活日常VLOG,感受最真实的小生活。

  还可以,撸胡同里的猫。

  这样的活动吸引了胡同中常驻的人们——75%以上都是老人,也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加入。

  公共艺术项目“当我像你一样”成果展示现场

  “与其他片区有些微区别的是我们探讨民生与居住的方向会多一些。”谈及活动组织的理念,北京ONE艺术创意机构负责人于歌说到:“今年朝阳站的主题延续前几届,也是‘为人民设计’,副标题的‘可持续社区’也是我们想传达给观众的:一个设计周呈现给大家的是最先进的设计理念、设计思维方式,我们也想给大家看到一些好的设计思维是怎么通过实践不断积累,进行运用,从而生长出有意思的东西来。”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社区文化中心,27号院儿里分布有十个独立空间,开展涵盖戏剧、舞蹈、音乐现场、艺术展览、文学、沙龙、工作坊、心灵美学等系列活动。

  但这样的胡同活动策划,并不是从一开始的推进就如此顺利的,毕竟胡同里的生活方式与其他商业住宅区别很大,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划分不明确,突然闯入的创意机构使居民们对这个年轻团队充满了不解。“好比你家小区某天突然扎进来一批人,搞些你不明白的事儿”于歌笑着说到:“特别在胡同里,我们与周围居民仅一墙之隔,最开始做活动,我们的方法不太接地气,他们不理解,也会产生质疑。”

  如何得到居民的理解,如何在胡同中扎根与之共生,成为了北京ONE艺术创意机构在东城区朝阳片区3年间思考与尝试解决的问题。“我很高兴,到目前为止胡同里的居民都非常支持我们的活动,与往年在高校招募志愿者不同,今年设计周的志愿者都由胡同里的居民组成,在他们看来,生活在如此的文化氛围中,是值得自豪的一件事。”

  内务部街的居民瑞莉说到:“自从有了27院儿以后,我们这些退休以后老没事儿干的老年人们,感到自己活得越来越有价值,幸福感得到了提升!不单是我们舞蹈队有了活动的场地,27院儿还组织了很多种类丰富的活动,像是编织、草木染、缝纫课、朗读、戏剧等等。他们策划的很多活动不但有趣,还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能生活在这个这个胡同,参加27号院儿的活动。我感觉特自豪。”

  史家胡同掠影

  在于歌看来,旧城改造是每个城市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其中的问题又是非常复杂的。

  胡同里老年人居多,这些老人怎么养老?他们生活状态如何?这些老人看似都在胡同里独居,其实背后也牵涉了一个家庭,甚至几个家庭。北京ONE艺术创意机构也主要通过独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展工作。“城市的老胡同,好比城市的掌纹,他们物理性的东西会改变,但真正重要的是居住在其中的人。人的看法会影响到整个街区的改变,只有老年人的参与是不够的,我们也正在吸引年轻人回到老社区,继而让他们彼此了解,打破代际沟通的障碍。”

  在资金来源方面,作为政府与第三方共建推进空间活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验项目,27院儿率先提出并探索实践了企业运营公共文化空间可采用的“333模式”,即政府支持与采购占1/3,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源出资占1/3,院落运营收入占1/3,在实际运营中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这样的模式能够有效减低在地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有效联动和召集在地各企业和机构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共建的工作中,提升区域内社群的共享意识与参与度,真正做到以参与人群的活化带动空间的活化。

  白塔寺片区:商圈包围下的胡同改造计划

  白塔寺片区的更新工作跨越了20年,充满了多面性与混杂性。

  白塔寺

  阜内白塔寺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总占地面积约为37公顷,与北京金融街仅一街之隔,北面西直门商务区,西望阜成门商圈、三里河政务区,东临西单、西四商圈,被商圈包围的特殊地段,也决定了白塔寺片区独特的“改造”方式。

  另外,白塔寺人口结构复杂,60岁以上的老人占4成左右,不同职业、教育背景的人必须在此共存,且各种年龄群体分布、分散,多样化文化与生活方式必须接受彼此并置。

  白塔寺片区自明代起由当地居民自发建设,缺少合理规划。这里的胡同22%宽度不足3米,20%的路口断头,90%以上市政承载力不足,29条胡同内被塞满了700多辆机动车,临近停车场超载率达200%。50%以上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70%建筑质量堪忧,68%居民忍受着没有户厕的不便,院落加建、垂直加建等问题十分普遍。

  谈及白塔寺片区的更新方式,市规自委施卫良总规划师表示:“原来我们也试图做过一些动作比较大的改造,但是从设计周开始,以院落更新的方式来引入,以再造的方式慢慢更新,与原来更新改造的方式有一个转变。”目前“微循环”“微更新”的理念在白塔寺片区慢慢持续发挥作用。

  白塔寺片区的更新,似乎更像是一场中国当代建筑的鲜活舞台,无数建筑理念在此实验、碰撞,它并未选择将自己安全地装点成古色古香的样貌,也没有选择以极简的形式向中产阶级人群宣称自己的当代身份。

  “我们希望通过设计周让各行各业的机构、单位认识我们,进一步探讨合作的可能;开展社区活动,吸引公益性质的组织与机构加入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进行一些活动;除此之外,在可能的条件下,吸引一些商户入驻,毕竟无论是带动消费的机构还是能为居民提供便捷生活服务的机构,它们的入驻都能参与老城更新。”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社区营造中心经理田娜说到。

  北京国际设计周 白塔寺片区开幕式现场

  在未来社区营造方面,他们希望片区居民可以进一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有组织、有内容地做一些活动,希望白塔寺片区与白塔寺再生计划本身成为一个品牌体系,为老城更新寻找更多出口。

  从2013年开始,白塔寺片区的改造活化项目启动,并在2015年参与到北京国际设计周中。作为组织方的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设计周平台,呈现我们做’社区营造’的方式,得到国内外各文化机构的关注。”

  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当胡同遇上“高科技”

  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中,新科技的注入是最大亮点。

  法源寺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北京市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被定位为宣西法源寺文化精华区,是北京核心城区一片没有整体开发的文保区,占地面积约16.16公顷。街区内保留了大量会馆遗迹与历史遗存,毛泽东、孙中山、鲁迅、谭嗣同、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等众多人皆与此地有着不解之缘,在这里谱下一段段流传至今的佳话逸闻。

  今年,整条烂缦胡同已基本修整完毕。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负责团队广泛搜集历史文献、图片等资料,大量走访知情人,通过50余场与居民的沟通交流,积极采纳居民对胡同修整的建议与希望,再通过严谨的现场勘损、数据实测等基础信息作为胡同整治及试点院落修缮的工作依据。以尽可能不改变原建筑形制、结构、材料和工艺技术为工作原则;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对不同层级的建筑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方式。作为实施主体的宣房大德公司,总经理助理傅欣沛将之称为“织补性质的改造”。

  在胡同中,引入了智慧街区、绿色街区、海绵街区理念,进行智慧灯杆、汉能瓦(光伏发电)、生态净化槽等尝试,并结合信息化技术,探索智慧化管理模式,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智能服务。据傅欣沛介绍,街道上,还设置了烂缦绿廊、休闲座椅等多处居民公共休息空间,公共卫生间还安装上了空调,未来将与居民协商将院内违建逐步拆除,把居民需要的基本公共生活设施织补进胡同院落中,比如公共储物、公共厨房、公共卫生间以及公共洗衣晾晒等空间。

  经过修整后的烂缦胡同整体环境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下一步,相关团队将继续推进其他胡同的环境改善。

  在烂缦胡同中有一户养鸽子的陈大爷,他自1964年起就居住在胡同里,在胡同修整的过程中,他家门口的鸽子棚也焕然一新,大德公司在此节点设立了鸽子科普简介,优化养鸽环境。这个鸽子棚还登上了头条新闻,成为了吸引人们来打卡的“网红点”。

  “挺高兴的,大家都来看我养的鸽子。”陈大爷笑着说,“胡同修整,那些领导和实施者的辛苦,我们都看在眼里,他们都很用心。如今你看我们胡同里多干净,看着都舒服多啦。”

  陈大爷的养鸽棚

  傅欣沛表示,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还是胡同停车问题,他们计划将一片区域作地下停车场的开发,将地面上拥挤的车辆转移,还胡同一片清净。

  谈及参与胡同活化项目的感受,傅欣沛说到:“这里就是老人居多,也只有老人才有情怀住在这儿,住了那么久都有感情了,不愿意走。年轻人更愿意住公寓,卫生条件之类会更好,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改造,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历史,传承历史,加入我们的行动中。”

  东四胡同博物馆:像维护故宫那样保护胡同古建

  从9月3日至10月7日,为期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东四胡同博物馆将为北京市民带来多场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活动,包括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特展、系列传统手工艺沙龙及体验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市集、夜场曲艺表演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

  东四胡同掠影

  东四胡同博物馆是首创经中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改造的首个示范项目,重现了“四九城”的浓郁历史风貌与人文特色,成为了传承老北京胡同文化的重要基地。

  东四胡同的更新项目于2018年开业,这个片区的改造也是由政府与企业合作运营。谈及参与胡同活化项目的初衷,首创经中城市更新平台副总经理叶圣伟说到:“北京二、三环附近地段很好,但有许多利用低效的资产,比如胡同,我们以前也经营过奥特莱斯这种大型商场、办公楼等商业性项目,所以每次看这些都觉得很可惜。第一,资源闲置了,第二,对整个首都形象不利。”叶圣伟希望将东四胡同三条到八条做成一个能自主经营的产业,为首都文化中心建设做贡献。他强调:“我们不是想来做房地产的,是想把这个片区的文化活化起来。形成政府与企业合作的示范。”

  目前,东四胡同博物馆已修整完毕,以公益博物馆的形式对外开放。

  改造后的东四胡同博物馆

  谈到东四胡同博物馆的修复,叶圣伟感慨颇深:“这个院落本来是个派出所,后来变成危房而腾退。最开始,我们想全部推翻重新修建,后来团队里的专家经过考察发现还有一些主零件可以使用,这些物件都经历了历史的冲刷,很有意义。”东四胡同的整改也就从一个低成本项目变为了高成本项目。“我们请了给故宫维修的老师傅们来按照修复文物的方式修建这儿。现在能看到的,都是按照传统工艺修建,复原了历史上这座建筑的原貌。砖、瓦、构件都得到了保留,实在用不了的按传统工艺重做一个使用。我们是架修缮而非重修。”

  活动现场

  组织活动方面,与其他胡同片区相似,最开始也是阻碍许多,周围居民的不理解声居多。叶圣伟说到:“所以我们会定期组织一些活动,并邀请居民们参加。我们也免费提供空间给居民自发组织活动,大家都很积极。”

  胡同活化 任重道远

  以上便是雅昌艺术网经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胡同的改造活化已经逐渐得到更多社会各界的重视。许多活化更新方法也有相似之处。

  2019年,北京市住建委联合东西城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好核心区历史文化街区平房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恢复性修建和经营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为相关保护措施作了新的保障。居民可以自愿选择外迁或在本地留住,相应获得货币补偿、共产房,或开展就地改造。

  通过参与北京国际设计周,胡同链接了更多年轻人。这些胡同都愿意做新的尝试,吸纳高校

  制作的设计方案,或是打造艺术培养平台,为年轻人提供展示自己作品的空间,进而让胡同更有活力。

  胡同可以说成为了另一种“养老圣地”,丰富的社区活动,与年轻人互动聊天,重新融入社会,这些对胡同里的老人们来说都是一场大挑战,对于年轻人来说,愿意来到胡同开启一种新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尝试。就目前反馈来看,双方都在积极互动,代际沟通有时候并不是障碍,而是理解彼此的桥梁。

  当然,胡同目前的活化改造,仍面临许多困难。如何将胡同运营,做到盈亏平衡是所有项目负责人关注的问题。胡同活化几乎都是纯投入,能让胡同自我运营,自我完善是最理想的状态。因此,商业的进入是必要的,但也是有控制的。一方面,商业可以激活当地经济、文化活力,另一方面,过度的商业化也会导致项目成效差强人意。胡同大都选取一两点作为主要商业运营地,做到从量上控制,试图在商业与公益中找到平衡。

  胡同活化仍在进行中,今年,又有许多片区加入了北京国际设计周,积极复兴胡同文化。胡同活化,依然任重而道远。

  • 书画头条网_书画界的头条 www.aqm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