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身着华丽戏服的京剧演员。黎芳摄
人民网纽约4月10日电 现存于世的晚晴老照片呈现的多是外国摄影师眼里的中国。彼时,中国摄影师镜头里的中国上演着何种剧本? 2月以来,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约翰逊艺术博物馆展出4个月的《中国摄影巨擘:黎芳 (1839-1890)》特展,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借由“19世纪中国最优秀摄影师”的视角,50幅弥足珍贵的原版照片穿过岁月的风雨,讲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故事。
19世纪下半叶,发明不久的摄影技术通过西方的外交官、商人、传教士进入中国,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记录历史。随后,得风气之先的香港、广东等地陆续涌现中国本土摄影师,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黎芳。
黎芳生于1839年,原籍广东,少年时迁居香港, 20岁时进入外国人开办的照相馆学习摄影,而立之年在香港挂牌阿芳照相馆,开始了职业生涯。他的作品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英国摄影史学家泰瑞·贝内特称其“成就不亚于同时期的那些西方同行。”他的商业眼光成就了“晚最清成功的照相馆”。他的艺术理念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对后世中国摄影师的文化心理和美学取向产生深远影响。
“尽管黎芳在业界成就卓著,但在国际舞台上却然鲜为人知。他的作品很少被研究,也很少被展出。”美国著名的摄影收藏机构洛文希尔的策展人斯泰西·兰姆布罗说,“此次在康奈尔大学推出的黎芳个展,是我们为这位中国早期摄影师举办的世界首展。”
中国摄影史上早期照片的拍摄者多为外国人,以黎芳为代表的中国本土摄影师规模并不大。作为国际上持有中国历史照片最多、纸板照片品相最好的私人藏馆之一,洛文希尔30余年来从藏家、美术馆、画廊、拍卖行等各种渠道收集了2.1万张中国早期照片。其中,黎芳作品有500余张。此次特展的50张原版照片,即从500张收藏中精选而出,拍摄时间多在1870年至1890年间。
谈及策展思路 ,康奈尔大学约翰逊艺术博物馆摄影策展人凯特·阿德莱曼·弗兰克尔介绍说,该展览以商贸经济、风物景观、人物肖像、市井生活、城市建筑为主题,由近及远地展开时间轴,带观众一窥近代中国社会的生活图景。
循着黎芳的镜头,我们看到19世纪末中国的科技进步及现代化进程。商贸主题展中,亚洲第一条缆索铁路——香港山顶缆车的摄影作品引人注目。照片中,两山相拥的缆车轨道像座天梯,一辆缆车向峰顶驶去。香港山顶缆车自1888年投入使用后,便取代轿辇,成为太平山顶居民新的上下山工具,太平山顶也因之成为全港的绝佳观景点。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这条缆车历经风雨保存至今,这张照片穿越时空持续历史的回音。
记录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代表作,还有这张《晚清中国水路航道》。照片的构图颇具艺术性,作为背景的峰峦与作为主体的六艘帆船的排布,以及它们在水中的倒影巧妙相融,两映成趣。照片的主角也很有故事性,黎芳拍摄的这六艘中式木制帆船,可溯源至汉代。在其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更是设计出不计其数精妙绝伦的船只。中式帆船的出现,使得中国的航海技术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领先别国。黎芳留下的晚清中国视觉记录,为学界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图像信息”。
作为中国早期摄影文化的传播者,黎芳以其视角留存了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历史记忆。展览肖像区中,清末重臣李鸿章的人物照是一大亮点。黎芳镜头里的李鸿章,正襟危坐,目光斜睨,官威十足,秉性气场跃然相上。拍上流社会人士的时候,黎芳通常采用仰视的角度从视觉上抬高对方与观者的相对位置,体现政客高高在上的身份地位,拍出他们精明和矜持的一面。黎芳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师,也是一位天才的商人。他学会西方的摄影构图技巧,并结合东方文化的观看心理,拍摄出的照片既让中国百姓满意,也让外国人另眼相看,赢得中外官僚和富商的青睐。英国著名摄影师约翰·汤姆逊评价说:“中国人对艺术的理解与我们迥异,但黎芳的作品却和他的中国同行有很大不同,很容易让我们接受。”黎芳的照相管一直生意兴隆,他聘请并培训了一些外国摄影师,如埃米尔·瑞斯菲尔德(Emil Rusfeldt)、威廉·伦茨以及格里菲斯(Griffith)等,吸引了许多香港常驻外侨和外国游客。
30余年的摄影生涯中,黎芳除了在香港的照相馆忙碌,还游走大江南北,拍摄了多地的自然风光和社会各阶层人物。他的美学风格深受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在这张广东鼎湖山龙潭飞瀑照中,他将剔白的湍流、黝黑的石影、端然无波的潭水并置,以强烈的对比效果,展示瞬间的永恒,体现了瀑布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洞天福地的寓意。
“150多年前,当黎芳背着笨重的照相设备,通过繁复的过程拍下一张照片时,他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简单记录,更充满对艺术的探索与表达。”策展人斯泰西·兰姆布罗表示,中国摄影先驱黎芳的作品无论是对自然景观的记录,还是对人文历史的观察,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极具学术交流价值,这也是我们今天展出他的作品回望文化历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