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2016-01-12 22:04:48 发现艺术家

线描造型的基本规律

从分析对象的体面结构入手,不仅是物象外轮廓的描绘,还要研究透视状态下物体不同角度所呈现的体面关系(即内轮廓)的变化。既要借助光线对形体结构、生长规律进行观察分析,又要排除光线对物象表面产生的明暗、阴影变化,线描造型就是要紧紧抓住物象组织结构的这一特征进行形象塑造的。

线描的造型要求,就是准确地掌握住对象形体的组织结构以及在透视状态下,形体可能发生的转折、变化,这样才能准确地描绘出物体形象、体积、空间和质量的变化关系。

由于人在观念形态中的认识经验,在线描的形象刻画上,无须面面俱到,只要抓住对象的某些特征,在描绘中提炼概括,既能使人由此及彼的产生丰富的联想,以致对画面的形象产生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线描程式——十八描

中国人物画中的“十八描”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描绘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其描法名称,唐代之前已散见。“十八描”是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周履靖《夷门广谈》和汪坷玉的《珊瑚网画法》中所归纳的历代各派人物衣褶的表现形式,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至清代才由王赢加上图例,即成为流传至今的“十八描”后来逐渐成为人物画线描技法教材。

“十八描”是: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蚂蝗描,钉头鼠尾描,撅头描,混描,曹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蚯蚓描。这虽是属于形式和表现手法,可还是根据不同的衣服质地或人物性格来表现的。东晋顾恺之用高古游丝描来描绘衣服褶纹,这种衣服质料是麻织品,比较挺括;唐代吴道子画得直了点,有细有粗,用兰叶描、行云流水描,画的衣服质料是丝织品,故称“吴带当风”,有飘举之状。画衣褶的各种线描,也是根据不同内容和质料进行描绘的,现代织品繁多,描法也应该不断变化和发展。

十八描解析

1 、高古游丝描:用尖笔圆匀细弱描出,要有轻柔秀劲古逸之气合。易于表现娴静幽闲,典雅雍穆之情趣,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2 、琴弦描:用中锋悬腕笔法,须留得住,心手相应而不乱,如唐代周肪的《听琴图》等。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3 、铁线描:用中锋圆劲之笔法描出,粗细均匀,富有纪律性,无丝毫柔张之迹,宜于表现佛陀庄严肃穆之情,所以历代宗教绘画常取此法以用,以元代的《永乐宫壁画》等。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4 、行云流水描:用笔如轻云舒卷、自如似水、转折柔和、流畅不滞.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5 、蚂蝗描:柔而不弱、无雍肿断续之迹,如梁楷《八高僧故事卷》。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6 、钉头鼠尾描:落笔如钉之头,似有小钩,收笔则如鼠尾,一气拖长,所谓头秃尾尖,头重尾轻,于细劲中仍见骨力。清末之三任常用此法。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7 、混描:在浓墨的衣纹线之侧,以淡墨或色彩 以衣纹复线,反之亦可在淡墨线上 以浓墨复线,以增加丰富的效果,此法古人常用。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8 、撅头描:用秃笔,坚挺拔中含有婀娜之意最异粗恶,此法宋人常用之,如梁楷《六祖图》。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9 、曹衣出水描:衣纹多用直笔紧束,所谓曹衣(即曹不兴)出水笔法,最要沉着,如唐代的阎立本《步辇图》。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10、折芦描:此由园笔转为方笔之法,仍须方中见园,可以隶法为之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11、阑叶描:此法用笔省轻重变化,但忌浮滑轻薄之习,唐代吴道子常用此法,多表现天女武神长裙深浅地,衣带飘舞之风姿。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12、战笔水纹描:战战兢兢即颤也,用笔要留而不滑,停而不滞。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13、减笔描:马袁、梁楷多用此法,以少许胜人之多许,少难于多,用笔简括,一气哈成也。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14、枯柴描:如山水画中有乱柴皱,用笔以,刚中有柔,整而不乱为宜。黄慎常用此法。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15、蚯蚓描:春蛇秋蚓,以喻作书无骨之弊,然险恶太过亦不足取,当如篆书圆笔为住如周文矩《重屏会棋图》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16、竹叶描:视芦叶为短,半叶为长,乃介于两者之间的描法,仍用金错刀书法,以中锋写之,如 李唐的《采薇图》。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17、橄榄描:用笔最忌两头有力而中间虚弱,应起驰极轻,中间极沉着如唐人佛家正用此笔。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18、枣核描:近似橄榄描法。

古人总结之十八描宜根据对象,情感灵活应用,也可单用某法,也宜两种或多种掺合融会用之。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唐代张彦远把人物的线描,归纳为当时并存的两种级法:一是北齐画家曹仲达的线法,一是唐代吴道子的线法。曹的线法已难于看到,后人记载他的线条稠叠,粗细不变,是前述三种线描的第一种类型。而吴道子的线纹是顿折抑扬,流动飘举,看去满壁生风,花减为当时沸画的四大样式。即除了曹仲达、吴道子外,还有张僧繇和周方,曹衣出水有二说,令取曹仲达。

笔法特征

笔法,是运用毛笔的方法,包括执笔法、笔锋的运用和各种用笔的技法。执笔法和笔锋的运用是只谈用笔,而各种用笔的技法,则是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墨、水三者是鱼水关系,不沾水、不沾墨的净笔不会出形,纯水、纯墨不用笔也难上画面,泼墨、泼彩也要用笔因势利导。为讲述方便则将笔法与墨法分开讲。

笔法必须服从为客观形象造型的要求,同时必须接受画家思想感情的指挥,所以由于描绘对象和画家个性感情的不同,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笔法和艺术效果。

执笔法

古人把执笔方法归纳为擫、押、钩、格、抵五个字。

白描线条用笔简述

“擫”是用大指肚紧贴笔管的内侧。“押”是用食指第一节贴住笔骨外侧和大指内外配合。“钩”是用中指第一、第二节弯曲如钩地钩住笔的外侧。“格”是无名指第一、二节之间的骨节紧贴笔管用力把中指向内的笔管挡住并向外推。“抵”是用小指托在无名指下面抵住中指的钩。

运腕法

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后,再学运腕,用五字执笔法还要做到“指实掌虚”,掌不仅要虚还要竖起来,“掌竖才能腕平”,“腕平才能悬肘”。悬腕是把手腕离开桌面,悬腕的运动轴心在肘。其旋转的幅度可以加大。如画大幅作品,是站在案前作画,还必须悬肘,悬肘的运动轴心在肩,旋转的幅度大于悬腕,但画线描人物面部五官的细微处,必须枕腕来画,即把手腕靠在桌面上,这样指头也得以稳定,便于描绘其精细处。

笔锋的运用

毛笔的笔头分三段,最尖的部位是笔尖,中部是笔腹与笔管相接处为笔根。笔锋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的区别。

中锋是将笔管垂直,笔尖正好留在墨线中间,画出的线条挺拔流畅,中锋也叫正锋,或叫正用笔。用中锋画的线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画时提、按用力比较均匀,行笔较稳。若用力不匀,有轻有重,则线条会有粗细变化。

侧锋是笔管与纸面不垂直,笔管倾斜,行笔时笔管所指的方向和所画的线条方向也有一定的角度,笔尖不在墨线中间,笔尖的一边光,笔腹的一边毛,并有飞白的效果,侧锋线条一边轻、一边重,有一种切削感。

顺锋是指笔从怀内至怀外(由左向右):由上向下,这样的笔锋呈顺势,叫顺锋用笔。

逆锋则与顺锋向相反的方向行笔,笔锋也采用逆势。正用和倒用都可以逆行笔,于笔锋推进中,受阻散开自然形成飞白效果。按笔的轻重,行笔的快慢,画出的效果也不相同。

藏锋,是指勾线起笔或收笔时,笔尖裹藏在笔划之中,锋芒不外露、有含蓄、饱满的笔意。

露锋,是指勾线起笔或收笔时,笔划的锋芒外露,所谓“锋芒毕露”。

折锋,是运笔需要转弯时,笔尖稍停顿,提起又压下,形成有棱角的方笔划,即所谓“折以成方”。

转锋,是笔需要转弯时,笔不停顿,用力均匀,徐徐而行,形成无棱角的笔划,即所谓“转以成圆”。

笔锋的运用还有:“提按”、“转折”、“虚实”、“滑涩”、“顿”、“戳”、“揉”等方法。

用笔通病

用笔通常容易有三种毛病,即“板”、“刻”、“结”。

“板”,缺少腕力,下笔犹豫不定,勾画出的形状不准确、不自然、扁而平缺少立体感。

“刻”,笔迹显露,运笔呆滞,转折的地方出现不应有的棱角。

“结”,笔迹迟顿,该散的地方散不开,运笔不流畅。

线的用笔规律

中国画运笔方法十分讲究,从古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黄宾虹先生提出的“五笔”之说,“五笔”即“平、圆、留、重、变。”

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平均,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轻浮,要“如锥画沙”。

圆—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

留—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顾,不急不徐,不浮不滑,不放诞犷野,要“如屋漏痕”。所谓“重”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不能象“风吹落叶”,即古人说的“笔力能扛鼎”的意思。

变—是指用笔有变化,或用中锋或用侧锋,要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不能执一。二是指运笔要互相呼应,“意到笔不到,笔断意不断。”

  • 书画头条网_书画界的头条 www.aqm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