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之鼎(1647——?),字上吉,一字尚基,一作尚稽,号慎斋,江苏江都(今扬州)人。其擅长写真,特别是其白描手法,秀媚古雅,当时推为第一,一时名人小像多出其手。
王原祁艺菊图 局部
禹之鼎因幼年时家境贫寒,为求生计在明末吏部尚书李春芳后裔李氏家族中当青衣。李氏家族中多善绘画者,而禹之鼎又天资聪慧,聪颖好学,于是李氏主人收他为书童习画。后因蓝瑛寓于李府,于是禹之鼎“幼师事蓝瑛”,青年时在兴化一带已颇有名气。之后他又师法宋元大家画风,精于临摹名作,艺术功底日益深厚。
王原祁艺菊图 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二十年,禹之鼎入京受到康熙帝的赞赏,入鸿胪寺任序班。鸿胪寺在明清两代是掌管礼仪的机构,藩属、外邦人朝贡均由鸿胪寺接待,每次来朝觐见的主要官员,都要由画家绘肖像留底,禹之鼎担任此职,成为了宫廷画师专攻肖像画。
游月宫
他于康熙二十一年出使琉球,这是他一生中最显赫的事迹,其肖像画誉满京城、远播海外都与此次出使有密切关系。之后其更加潜心肖像画的研究,笔法趋向沉稳流畅,人物刻画更加传神,当时诸多名人雅士皆向他邀画,此时已达到其肖像画创作的鼎盛时期。康熙二十九年,禹之鼎因拒绝为一满族国戚跪地作画而辞去官职,流寓于湖南洞庭湖畔,后又回到扬州一带作画,并病世于兴化,终年70岁。
幽篁坐啸图 山东省博物馆藏
禹之鼎早年悉心师法于古人,宗元宋诸家那种古雅、含蓄、淡泊之画风,并一度热忠于临摹宋、元各大名家之作,如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赵伯驹的《山水图》、赵孟頫的《八骏图》、文同的《墨竹图》等,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这种临摹的过程,也是一种艺术沉淀与积累的过程,禹之鼎通过临摹大家之作,集各家之长为己所用,打下了扎实的功底,使其在绘画造诣上得到长足进步。而禹之鼎对于山水、花鸟等文人画一类技法的精通也为其肖像画创作题材开辟出一条新路。
溪涧品茗
中国肖像画在隋、唐就已独立成科,宋、元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明、清之际,肖像画的创作已普及于统制阶层与民间,创作数量及种类日益增长。至有清一代,肖像画成就更为突出,它融入了一些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洋技法,在创作手法上推陈出新。禹之鼎就是清代肖像绘画史上一位重要的画家,其四十岁至六十岁之间的作品是他肖像画技法极为成熟的时期,他的艺术风格拓宽了原有肖像画的发展思路。
天官赐福
禹之鼎对于人物的刻画拿捏十分准确,人物面部运用墨线勾勒后微敷淡色进行描绘,使得表情形象逼真;人物衣纹的表现手法则运用了花鸟画中“兰叶描”法,以灵活流畅、挺健的笔墨将衣纹的飘逸感充分表现出来。
松鹤
他在肖像画艺术风格上最为创新之处则是将所要描绘的人物与事物、情景极为巧妙地融合。他所描绘的人物画像并不如一般的肖像画,如衣冠像、小像、云身、整身等只对人物进行单独的面貌及身体刻画,而是将人物放置于某场景中,以景配人,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样的肖像画不仅人物神态生动,更将其内心世界反映出来,达到神情兼备之艺术风貌,如《王世祯放鹇图》、《幽篁坐啸图》、《月波吹笛图》等等。
赏画图
而他之所以能创作出这种情景交融的独特的肖像画艺术形式,正是得益于他早年临摹古法,对于山水、人物、花鸟的技法运用得得心应手。禹之鼎场景画面中的山水、花鸟配图宗宋元古意,为其创作的肖像画融入了一股清新风貌,这种独具匠心也使其成为清代肖像画坛上成就较为突出的重要画家。
人马图
人物3
南山献瑞
南极长荣
牟司马相图 中国美术馆藏
临天王送子图
江乡清晓图 旅顺博物馆藏
濟公畫像
花卉
湖山清幽图
观音图
《双英图》清 禹之鼎 绢本设色 纵136厘米 横56厘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乔元之三好图》清 禹之鼎 纸本设色 纵107.1厘米 横36.5厘米南京博物馆藏
《蚕尾山图》卷,清,禹之鼎绘
《芭蕉仕女图》 清 禹之鼎 纸本设色 纵87.5厘米 横35.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