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人越来越少,晚上几乎都是黑漆漆的。”王婶感慨的同时,她也将动身离开这个生活了半辈子的皖中乡村。乡村的锐减、凋零和空心化,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其中,作为寄托“乡愁”的传统古村镇,其消亡速度更让人心痛。保护古村镇的“原生态”,建立古村镇的“新生活”,这一理念则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更为科学、合理的古村镇保护与活化的新蓝图。
□□ 本报记者 鲁娜
北京城北部与河北交界处的古北口长城脚下,古北水镇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25个省区市的古村镇保护活化的研究者、实践者,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转阵这里,继续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以下简称“古村镇大会”)的头脑风暴。
主办方之一、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将古村镇大会视为一个具有自主精神的峰会,始终以“传统古村古镇的保护与活化”为主题,为学术界、业界以及政治研究者共同打造的一个交流平台。今年,古村镇大会的讨论方向被定为“原生态、新生活”,意在重新定义原生态下的古村镇新生活。
另一主办方、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一向很少出现在台前,这次却是个例外。“半路出家十七八年,‘旅游是生活’是我一直坚持的观点。通过生活常态的营造,让每一个游客找到生活以外的目标、意义、理想,这才是我们最主要的目标。”在古镇保护活化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陈向宏认为,是时候把生活过成理想,把旅游变成生活了。
古村镇没有乡愁,只有商业
“在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水平越高,传统村落的发展和‘三农’问题越重要。”吴必虎说。
古村镇的锐减趋势加剧是不争的事实。古村镇大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仅从2002年至今,15年间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以每天1.6个的速度继续减少。
12月10日,来自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太和智库等联合制作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公布了另一组数据,中南大学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在2014年曾对2010年纳入考察范围的1033个传统村落进行回访调研,发现其中有461个村落已不复存在。
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此前的“美丽乡村”到“乡村振兴战略”,均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乡村建设的高度重视。
“到2030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将达到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30%比例。这一人群对传统乡村将有大量的消费需求。”在吴必虎看来,未来乡村存在两种生产方式:一是粮食、食品的生产,二是乡村的文化、精神、体验消费的生产。从收入比例来看,后者将占越来越大的比重。
然而,乡村“骨感”的现实却使“大家来古村镇寻找乡愁,但在多数古村镇没有感受到乡愁,只感受到了商业。”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如此总结。他认为,目前古村镇保护和活化过程中,产品同质化、经营单一化、文化低俗化、市场恶性竞争等问题广泛存在。古村镇保护和活化虽然刻不容缓,但不可一哄而上。
青山绿水、风景之上是生活
“我们还傻乎乎拿着一笔钱老想着做一个一夜成名的东西,做一个能够上头版头条的东西,但是很少想到,我要做一个让人可以生活、喜爱生活的产品。”陈向宏说。
魏小安将古北水镇视为明天的遗产,他提出了“全古资源”的概念。“古寺古观古祠堂,古桥古驿古码头,古风古俗古传统。只要有历史传承、能形成文化的,都能被看作全古资源。一方面,我们要‘莫使遗产成遗物’,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今天的精品就是明天的文物、后天的遗产。对全古资源全面分析需要做一篇大文章,而古村镇则开了一个好头。”
而古北水镇和浙江乌镇的缔造者陈向宏,一直自诩为“包工头”:“因为我永远是做产品,一直在研究、洞察市场和人性,研究资源怎么来转化。”陈向宏介绍,乌镇今年预计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保守估计营业额超过6亿元。而古北水镇在今年、也就是开业的第3年,就做到10亿元营收,年300万人次游客的成绩。
究其原因,陈向宏将多年古村镇规划、建设理念概括为10种生活:现代生活、低碳生活、场景生活、单体生活、社区生活、文艺生活、品质生活、细节生活、亲子生活和区间生活。“风景之上是生活,我们要在青山绿水的环境中,倡导人文和亲情生活。”陈向宏说。
今年10月,陈向宏签下了一个江苏无锡宜兴市的紫砂小镇项目。“第一,不建竞拍的紫砂壶馆。第二,不建紫砂大卖场。第三,不请紫砂大师进小镇。”那怎么表现紫砂特色呢?陈向宏表示,用紫砂锅做当地最美的美食,用紫砂壶泡当地最好的茶叶,感受这种来自泥土的质朴。这是什么?这就是紫砂生活。
“在古村镇活化过程中,我们的消费就是要创作一个跟日常生活消费相类似,但更高级,更有文化的消费。”陈向宏表示,古村镇活化应该形成一个平台,让各种生活方式在平台上都可以自然地生长,都可以找到其兴奋点。
离开城市,到农村创业去
除了“包工头”陈向宏,古村镇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样的社会力量参与和建设。到农村创业并不是退休后的士人理想,而是今天就可以做的事情。
2014年,封新城离开新周刊。抛去了新周刊创始人、执行主编等头衔的他,转身在云南大理的凤羽镇,投入田野乡村,成为大理千宿文旅集团董事长。慢城农庄正是封新城在大理凤羽镇建设的“软乡村、酷农业、融艺术、慢生活”的农业基地。
曾经的总编如何“编辑”农庄生活?在苍山之首、洱海之源的山谷小镇凤羽,封新城从自己的院子“退步堂”开始。“如今我们城市的钢筋水泥太硬,硬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僵硬,所以需要离开城市,率先去过慢生活。”
“古村镇活化中一般有两种人群,一种是‘偶尔来’,一种是‘一直在’。城镇里的人以前者为主要形态,而‘一直在’的人群则可能包括有钱有闲人群以及一些有情怀的人群,如创客、艺术家等。”世纪大象群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总裁王褀总结说。
在这一过程当中,他们把先进的技术、生活方式以及经营管理模式注入古村镇,催生了古村镇的新兴业态和发展模式,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也为传统村落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在探索古村落的多样化发展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与之迥异的是,一直生活在古村镇里的村民,却一直想走出去。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城市品牌研究室执行主任眭谦表示,在调研中,村民到底想怎么生活,答案让人很纠结。大部分村民都表示不想住在农村,只要有条件就进城。“现在的问题不仅是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回来,老年人也不愿意在这儿住,但他没有办法只能住在这儿。”眭谦说。
这并不是一面之词。破旧的传统村落跟现代生活之间差异很大,用经济账来算,古村镇中一户的保护和改造,至少需要30多万元,而只要有5万元至10万元就能建起来一个新的、现代的房子,村民把这笔账算得很清楚,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
因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也要充分考虑村民的生活实际,引导村民通过房屋内部设施的改造,使村民生活更加适应现代化。在不损害遗产、文物本体和外在风貌的基础上,改善水电、通信的一些设施和卫生条件,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现代生活。
没有年轻人,乡村就没有生产力
古村镇要真正活起来,留住记忆、记住乡愁,还需要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古村镇中去生活。
中国扶贫基金会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乡村试验。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文奎介绍:“当时我们在四川大凉山选了5个村庄,每个村投入200万元,改造土地、建农贸市场、种中草药、改造房屋、开发养殖,做了七八个项目。3年后,项目结束评估时我们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通过实践,刘文奎发现扶贫存在“漏斗现象”,每次投进很少的东西就会从洞里漏下去,只有多放才有可能堵住漏斗的洞。“然而在大凉山试验的结果是,贫困村的漏斗没有堵上。我们反思后发现,原因就在于村民没有动员起来,不接地气。许多项目都是在专家和项目官员的主导下进行的。比如,我们做的民俗博物馆,专家觉得有价值,村民却不理解,因此几年后还是废弃了。”
在引导村民形成积极性的同时,年轻人被赋予更多的希望。民办非营利组织北京绿十字发起人孙君提出设问,古村镇的未来100年应该是什么样的?“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乡村让年轻人回来。”在古村镇活化方面拥有丰富经验的孙君认为,古村落、年轻人、生态、文化、民俗,哪一个更重要?年轻人不回来,乡村得到保护了也只是一个空壳。年轻人才是生产力和希望。
由冬瓜村、西瓜村、南瓜村组成,位于安徽巢湖的三瓜公社,在这一方面做出了探索。安徽淮商集团董事长、三瓜公社创始人刘浩介绍:“今年才正式开门迎客的三瓜公社,游客量已突破500万人次,其中年轻人占比很高。”
被大家称为“瓜叔”的刘浩,打造了属于三瓜特色的双创、乡创和农创。“我们的建设有三大基点:第一,让年轻人回来。我们通过重构乡村产业,打造就业机会,并为驻乡创客提供发展空间。第二,让鸟回来。通过保护生态,让乡村回归自然。第三,通过重塑让民俗回来,让农民找回民俗的同时重塑乡村新秩序。”
产业落地 合作共生最重要
我们有古村镇保护和活化的积极性,但却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这一规划不仅仅是保护规划,更应该包括产业规划。
在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李铁看来,活化古村镇就是活化产权,活化产权有两大难题亟须破解:一是古村镇能否流转宅基地,二是城里人可不可以下乡购买房子。
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古村镇保护和活化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管理,缺乏统一规划。业内人士认为,规划不仅仅要强调“多规合一”,既要重视保护,也要对古村镇活化空间进行进一步阐释,不能只有不能做什么,还要有能做什么的方向。特别是把发展适宜的产业纳入古村落保护整体规划,鼓励培育发展与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相适应、与环境承载力相契合的业态,从而增加村民就业,提高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
通过十几年的探索,刘文奎认为,乡村发展之道,本质上都离不开产业的“合作共生”。贫困乡村发展的“金钥匙”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二是要有合格的产品、服务,和市场形成公平的可持续的交易。三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合力,这样才能实现村庄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村庄才有可能发展起来。
投资5亿元的三瓜公社,极大地动员了本地农民的力量,目前有80%的员工都来自本地。瓜叔介绍,三瓜公社的发展理念就是融合求发展,种植业、加工业、旅游业和服务业联动,三产融合求发展,同时促进农旅、商旅、文旅融合。“生产为基带动发展,生态为本支撑发展,生活为根保障发展。”瓜叔介绍,公社把40%的精力投资用于保护生态,30%用于发展生产,30%去保障和支持生活。